遂川县汤湖镇狗牯脑山,一处云雾缭绕的茶园,这里正是最初狗牯脑茶叶的起源地。 狗牯脑茶始于清代,距今已近200年历史。相传,在清嘉庆元年(1796年)前后,有个木排工梁为镒,因放木筏,不幸被水冲散,流落南京。次年,夫妻两人携带茶籽,从南京返乡,买下谢家石山草屋,定居种茶,是为狗牯脑种茶之始。其独特的制作技术,狗牯脑发源人梁家依然世代相沿。
近年来,该镇实施茶叶富民兴镇发展战略,大力发展茶叶致富产业。截至2020年,全镇茶园面积达到5.6万亩,户均10亩,茶叶产值超4亿元人民币?!吧缴喜枰堵唐鹄矗褐诳诖黄鹄??!彼齑ㄏ靥篮虻澄榧枪耷锔嫠呒钦?,近年来,汤湖镇将茶产业扶贫作为扶贫治本的突破口,积极引导贫困户参与到全镇的茶业发展中来,实现精准扶贫由“输血”向“造血”的转变,走出了一条茶业扶贫的新路子。
“清明前,鲜叶的收购价高,行情好的时候一斤100多元。”3月18日,75岁的王阿姨正在茶山上忙碌,有十多年采茶经验的她告诉记者,速度快的话一天能采摘2斤左右的鲜叶,能有近200元左右的收入。
品质优良的狗牯脑多生长在高山之上,要求茶工们穿梭在山坡林间采摘。
狗牯脑的采摘遵循严格的标准,采摘标准为一芽、一芽一叶初展、一芽一叶开展及部分一芽二叶,清明前的狗牯脑多为一芽为主。
随着气温的变化,鲜叶的价格一天一变,茶工们每天与时间赛跑。
采茶辛苦,却是一年中重要的收入来源,对于茶工们来说,辛苦也是值得。
每天下午,在汤湖镇上国道的两边,都会聚集许多茶农。这就是汤湖最具特点的街边收茶。许多茶农都会带着自己采摘的鲜叶来这里换钱。
汤湖镇的采茶季,吸引了全县各地来的采茶女工,茶厂一般也为茶工们安排食宿。入夜,女工们将采摘一天的鲜叶送到厂里,开始打水洗漱。
采茶工多为当地的留守妇女,有的采茶工把孩子也带到了茶厂。
3月18日晚,遂川县汤湖镇安村茶厂,茶厂负责人梁奇锂正在手工炒制当天采摘下的鲜叶?!懊髑安韫笕缃?,这批手工茶是外地客商定制的,价格每斤达到3000元以上?!绷浩骘?6岁跟家人学习制茶,46岁的他已经有30年的制茶经验。
“白天茶工采摘鲜叶,晚上茶师制茶,每个采茶季都是通宵达旦的忙碌?!绷浩骘嫠呒钦撸?0年前,自己也曾外出务工,但忘不了家乡的茶香。2000年前后,他当过曾当过村主任、村党支部书记。他开始带动全村人民大力发展茶叶,把自留山、旱土、梯田全部种上狗牯脑茶叶。三年以后全村人都看到了他的成绩和收获,大家也紧跟着发展茶叶种植生产。
鲜叶入锅,双手抛炒,茶也在手中飞舞,茶香也随之散发出来。“明前采摘的多为芽头,一芽一叶的标准,4至5斤的鲜叶才能炒出一斤干茶,而每锅下去只能炒出2两?!绷浩骘嫠呒钦摺?p>
传统狗牯脑制茶技艺为全程手工操作。摊青之后经过杀青、初揉、二青、复揉、整形提毫、炒干等多道主要工序。
梁奇锂正在仔细检查一锅刚炒出的新茶。梁奇锂告诉记者,2008年开始,他组织了12户生产大户、茶叶制作能手创办了遂川县首个茶叶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贫困农户”的方式,引导茶农发展优质茶叶,并对合作社成员中实行“统一农资供应、统一加工生产、统一产品销售”的模式。从08年合作社成立以来到现在,每年都按照社员现金入股15%的红利进行分红。12户发展到42户、65户、90户、112户,目前已发展到成员186户,基地面积从340亩已增加到8800余亩。目前合作社和茶厂解决临时就业300多人,常年就业26人,企业年销售收入达3600余万元。
2013年江西省总工会授予“梁奇锂劳模创新工作室”,制茶季的每个晚上,梁奇锂都在工作室里忙碌,指导茶叶生产。
“狗牯脑的制作技艺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断改进创新,发扬光大?!绷浩骘嫠呒钦?,近年来,他为周边发展茶叶的乡镇共培训上百期,千余名涉茶人员的专业素质明显提高,涌现出了一大批茶叶制作能手。
每年的采茶季,是汤湖人最忙碌的季节。梁奇锂的一边监督着茶叶的生产,一边接待来自各地购茶的客户。
3月18日晚,汤湖当地的贫困户陈观明正在自己的茶厂里忙碌。陈观明早年因父亲罹患肺病,需留守在家照顾父亲无经济收入,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参加当地定期组织村民参加茶叶制作培训后,他掌握制茶技术后搞起了茶叶加工,每年仅春茶一季就能赚2万多元。
鼓了“腰包”的陈观明脱了贫,创办了茶叶专业合作社,建起了50亩的茶叶产业扶贫基地,通过“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吸纳了10户贫困户入社,入社贫困户不仅挣了劳务工资,还每年获得了稳定的分红。
茶,一片树叶,化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它承载着茶乡人的希望与期许、执着与坚守,也写出了乡村振兴的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