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羽绒电商创业园,一排排错落有致的房屋门前挂满了各羽绒服饰企业的招牌,此外创业园内还有15家物流公司,以及服饰辅料如毛料、金属拉链等商家。一辆辆大小货车穿梭于园区。园区内,就是一整条羽绒服饰生产商业链,而这一切,都是从一个个家庭作坊开始。
在红星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与其干农活儿,不如上淘宝?!弊呓謇?,街边的橱窗里展示着各种各样的儿童羽绒服,每个橱窗后,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作坊,除了生产外,每个家庭都在经营着自己的网店。
徐德义,羽绒村的“一代宗师”,“羽一代”开创者?!澳鞘焙蛭颐呛煨谴宸浅G?,连饭都吃不起,很多人只能靠红薯充饥,为了改变生活现状,我只身到了现在的共青城市打工。当时村里也有人找到他,希望跟着他混口饭吃,而当时候鸭鸭羽绒服做得非常好,所以他就带着村里人去学习制作羽绒技术?!?988年,徐德义带着打工积攒下来的2.5万元,邀请村里30多个穷哥们,共同建起了村里的第一家羽绒厂——江西紫云服饰有限公司,经过一番打拼,他们的羽绒厂当年就实现了盈利,从那之后村里人纷纷开办起家庭式作坊,羽绒行业在小小的红星村得到了滚雪球般地发展。2010年,当淘宝网屡屡传来销售捷报时,徐德义又带领村民开始纷纷触网。
徐五水,今年47岁,属于村里“羽二代”。94年开始从事羽绒产业,“那时候红星村的销售模式主要是对外批发,同时在全国各地开办实体店。不过,由于开办实体店投入大、成本高,所以只有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才有这个实力。因此,卖货难是许多羽绒企业都面临的问题?!?014年,徐五水开始“触网”,如今,他家的企业年销售羽绒服15万件。
况余斌,村里的“羽三代”。19岁的他在南昌一家电脑学校学了电商专业后回家,已经从事电商行业3年,电脑前的他手速极快,和买家沟通后打单出货,几分钟几十件羽绒服的一单交易迅速完成。
红星村的许多家庭企业都有这么一个特点:父母一代,负责加工生产;而会操作电脑的儿女一代,则负责网络销售。在红星村,很多家庭的孩子读完高中甚至初中,就直接回家帮助父母打理生意了??鲇啾笸瓿赏隙┑ィ叩阶鞣焕锖透盖兹啡献欧⒒跚宓?。
“双十一的货,我们已经基本备完了?!庇鹑扌幸敌岣被岢ば斓鹿蟾嫠呒钦?,该村自主生产经营权的羽绒服生产加工企业近500家,注册了100多个商标,开设网店达一千多个。每年生产的款式、数量都是依靠电商平台提供大数据,产品销售渠道覆盖目前所有主流的电商平台。
80年出生的漆元勇,14年开始介入微商业务,忙碌的时候,他的13台手机全开,“滴滴滴滴”一直响个不停。
在红星村,并不是只有双11才忙碌,进入秋冬季,就迎来了羽绒服的销售旺季。吃饭的时间,漆元勇还忙着回复微信。
每天下午,都是村里的发货时间,打印订单、包装发货,再送到村里的物流中心。
每台电脑前,都是一摞摞的快递单。
村口的物流中心,汇聚了15家物流公司?!懊磕晁?1期间,庐山市的物流公司都需要借用临近两个县的人力,来完成红星村的出货?!贝謇镂锪髦行牡囊晃还ぷ魅嗽备嫠呒钦?。
况九星,85年出生的他南昌大学毕业后,先后去过广州和深圳等地工作。13年底,赶上了电商大起步阶段回到村里继承了家庭企业,跟他一起回来的,还有在深圳当老师的妻子。吃饭后,他和妻子一起开始做起了网络直播销售。如今,他家的企业一年生产童装20多万件,年利润超过百万。在他看来,目前,红星村虽然拥有100多个注册商标,但真正叫得响的品牌却寥寥无几,小品牌家庭作坊的经营模式终有一天要被取代。红星村缺乏的是服装设计、品牌营销、新品研发等方面的人才,以及大规模集约化的生产企业,红星村的再创业要从他们这些“羽三代”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