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高中毕业的谢萍果顺利考入水边人民公社电影放映队,成为一名放映员。“我放的第一场电影是《51号兵站》,放映之前,我自己先看了三遍?!蹦且怀〉缬耙彩窃诤薮宸诺模吹缬暗挠?000多人。“连站的地方都没有,有的人索性爬上树杈、坐在围墙上……”那一场电影,让他回味了41年,也让他坚守了41年。
在谢萍果的家中,有一个小小的陈列室,摆放着各式各样的放映机和一盒盒的老胶片,每台机器的年份、性能和背后的故事他都烂熟于心??梢运担庑┒骷ち酥泄绱宓缬胺庞车谋淝ㄊ?,也见证了谢师傅41年的电影人生。
“跟它们相处了大半辈子,即使是30多年前的电影放映机,现在用起来也很流畅?!毙黄脊嫠呒钦撸哉庑┓庞成璞缚吹酶裢庵匾?,平时会定期维护和保养。
在谢萍果家中,保留着当年放映电影的设备。
8.75毫米放映机、长江牌16毫米放映机、35毫米手提放映机,发电机、胶卷夹、倒带机……这些设备都被他完好地保存下来。
82年生产的长江牌16毫米胶片电影放映机。
这些老式的电影放映机,算是老古董了。没事的时候,谢萍果就会将这些宝贝拿出来看一看、放一放。有人曾出高价收购,他没舍得卖。
谢萍果原来每次放映完都要用倒带机手动倒带,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电视机和DVD的普及,严重冲击着电影市场。当越来越多的村民家拥有电视机的时候,尽管影片和放映设备都在更新,曾经热闹如集市一般的电影放映日渐冷寂,不可避免地进入了低谷期。原来水边镇电影院有四个电影放映员,现在就剩下了谢萍果一个人。为了留住露天电影的观众,谢萍果自费更新放映设备。1993年,他借了一万元买了台35毫米的手提放映机,为此把家里的一头过年猪也卖了。
再过一年就退休了,谢萍果想把能容纳600多人的水边镇老电影院改造成电影博物馆,把以前的老机器和电影海报给大家看看,再放放老胶片电影和新数码大片,留住露天电影的观众,继续为水边镇的乡亲带来视觉盛宴。
41年来,谢萍果承担着水边镇、金坪民族乡17个放映点的放映工作,每次出去放电影都会详细的记在笔记本上。
像这样的笔记本,谢萍果写满了5、6个。
现在每次放映电影前,谢萍果都会亲自调试设备?!跋衷谟玫亩际鞘值缬胺庞成璞福绕?0多年前,那是先进的不得了。”
“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夏天放电影时,放映灯前那乱哄哄的蚊子??吹缬暗娜四苡蒙茸忧?,可是放电影的人离不开放映机,只能让蚊子叮。蚊子太多了,赶不完,打不走?!毕奶斓氖焙?,是农村公益电影的集中放映期。
谢萍果现在用的是由国家广电总局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统一制定配发的数字电影放映卡,每天晚上放映的影片都会在这个卡里,一机一卡、一人一卡。
“现在科教片、喜剧片深受老表们的喜爱,有一次到山区,老表们要看科教片,那晚一口气放了6部。”谢萍果会根据峡江县电影公司排片表进行放映,原来一轮只有一到两部电影,现在放映数字电影有十多部。
采访当天,谢萍果在江西省峡江县水边镇敬老院放完电影后,独自收拾着设备,回到家已是晚上10点。
最远的村庄离他家十多公里,骑车拉着设备不敢跑快,来回需要2个多小时。41年放电影所走的路程相当于绕地球四圈,而支撑他的全凭着一股对电影的热爱。谢萍果说,这是一种爱好,一种情结。
从2005年开始,谢萍果在农村放一场电影收入60块,一年收入最多只有两万元。收入虽然有点低,但因为是爱好,他坚持了下来,“我这辈子就喜欢放电影,我不放电影,水边镇就没人放了?!钡蔽始昂蟛缓蠡谧鲆桓鱿绱宓缬胺庞吃钡氖焙?,谢萍果坚决地摇了摇头。他说,“有不少人为我遗憾,说老谢把一辈子给玩了,可我就是喜欢看电影,喜欢看乡亲们看着电影时乐滋滋的表情……”
每次放映,谢萍果看到老表们跟着故事情节鼓掌、哭泣、大笑时,他就感到非常满足。电影看完后,大家脸上流露的或轻松,或怜悯,或悲愤的表情又让他感觉自我价值得到了实现。
过不了多久,谢萍果就要退休了,他说,“只要允许,我希望自己退休以后,能在这里继续为老表免费放电影。”同时,他也希望有热爱电影的年轻人能到基层加入电影放映这个行业,给农民群众送去更多的欢乐,更多的精神食粮。(峡江县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