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坊村教学点地处南丰县的偏远山区,距离最近的东坪乡开车都要半个多小时的车程。邱坊村教学点创建于1970年,原来是一所村完小,学校占地面积为702.3平方米,创建初期拥有一至五年级5个班,学生近200名,教师10名。随着近年来村里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也有不少人把家搬出了山村,学校的学生越来越少。
两年前,村里唯一的“留守”孩子涂喜龙进入了适学年纪,因为家庭条件所限,镇上没有房子等原因,只能就近入学。
当地教育部门返聘了退休的傅木兰老师。因为家不在村里,傅木兰老师每天都是骑电动车往返与学校和家里,专程来为这一个孩子上课。黎兴旺 摄
只有涂喜龙一个学生,傅木兰兼任了各科的老师。
对于涂喜龙来说,如果不能在村里上学,他必须每天步行很远很远的山路,才能走到乡里的学校去上学,如果没有交通工具这几乎是不可能做到。
一对一的课堂。
在家务农的涂喜龙父亲,经?;嵩诙由峡问崩吹窖?纯矗⒆幽茉诩颐趴诙潦榈那榭?,对于他来说,解决了他一家很大的难题。他也特别感谢当地教育部门为了他家一个小孩而特别维持的这个教学点。
虽然只有一个孩子上课,也有了多年的从教经验,但是傅木兰老师每堂课前,都会认真备课,从不马虎。
遇到不会的作业,傅木兰老师逐一给涂喜龙讲解。对于涂喜龙来说,这是真正的“一对一”教学。
遇到刮风下雨天气不好时,山路不好走,她就只有住在学校。傅老师在学校有间宿舍,里面摆着一张单人床,还有些做饭的炊具,也可以自己做饭。
傅木兰老师简单的午餐,很多时候她都是早上从家里带来。
午餐时的傅木兰老师若有所思,她告诉记者,在这所学校工作多年的她,见证了村里的变化,整个学校的变化,孩子越来越少,面对这个情况她有很多感慨!
作为村里唯一“留守”适学学龄儿童,最大的苦恼是孤单。他没有学习的伙伴,也没有童年的玩伴,这时候傅老师都会尽量陪着他。
放学了,傅木兰老师牵着涂喜龙放学回家。学生的减少,这几年学校的操场都荒废了,长满了青草。
在邱坊村当了多年老师,傅木兰和村里人都很熟悉。如今,这个小山村,大多只剩下了留守的老人,闲余时间经常她会和村民一起拉家常。
为了表示对傅木兰老师的感谢,涂喜龙的父亲特地请傅老师来家里吃饭。
随着外出务工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都在务工地安家了,农村学校的生源也就越来越少,“只要村子里还剩下一个适龄孩子,教学点也都会一直保留下去,”“单人?!闭俏巳盟械暮⒆佣寄芟硎艿揭逦窠逃嬖诘模的纠几嫠呒钦?。